简介

放逐者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九十九章、洪州(1/4)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加入书架 下一页

永业五年,通向南稷北疆洪州的古道上,许多拖家带口的移民在沙尘中郁郁而行。

五年前,在那位声名卓著的靖宁王登基后,南稷朝野曾经出现过一段如流星般辉煌而短暂的欣欣向荣。一个动荡的时期看似结束了,新的来自北方的帝室抛掉了积弱的名声,带着铁甲和刀剑的森然寒光,为那座已经太过古老而难免颓败的帝宫注入了一股彪悍的血气。一些法统义理至上的臣子们对于毓帝陛下的子嗣繁盛甚觉欣慰,仿佛之前理帝朝的一切动荡和不稳定,都只是因为皇帝陛下无嗣而已。及至毓帝骤崩,人们才发现,过度的悍勇和大量的子嗣对这个短时间内再次失去了最高统治者的王朝来说也许并不是一件好事。毓帝在位的时间太短,死得又太突然,甚至还来不及建立起新的强制秩序,以至于永业初年爆发的诸王之乱,此时已发展成王朝腹地的一场大混战。就连洪州这样地处北部边境而被普遍认为是流放者才会留驻的贫瘠蛮荒之地,终于也成了来自南方的流民和逃难者的目的地。

移民的队伍中,已经不再仅仅是无处存身的流民,甚至还有商贾和一些小贵族。

从王朝腹地举家北迁的人似乎越来越多,像这样的队伍出现在这条古道上的次数也越来越频繁。

所以,有一个新兴的行业应运而生。

有一些脑子活泛、走过这条路、也渐渐熟悉洪州律法的人,开始有组织的带领移民北上。

民间管这些人叫做“北头”。

眼前这支队伍的“北头”是个黑发黑眸、人高马大的布衣壮汉,满是风尘的宽方脸上看不出年纪,腰间挂着把长长的马刀,刀柄上缠着的细麻绳已经脏得看不出原来的本色。本来在南稷,像壮汉这样具有明显勐塔人特征的人,多半是大贵族家俘获的战俘,比一般的稷人奴隶地位更低下,走到哪里都会带着手铐脚镣,根本不可能这么自由自在地走来走去。可是在洪州,有不少北边来的勐塔人据说都在端肃王的亲军中供职,像壮汉这样跑到南边来做“北头”的,倒算是混得不怎么好了。

也许是那汉子的勐塔容貌和魁梧身材在南稷人看来总有点狰狞,队伍里的百姓大多不敢跟他多语,甚至在他走过时都会带着畏惧无声地避到一旁,但也总有胆子大些的年轻人,忍不住用一种好奇甚至是羡慕的目光看着汉子壮阔的步伐和那把明显不是像贵族那样佩来作装饰的长刀,犹犹豫豫地凑近来问一句:“巴戟大叔,洪州究竟是什么样子?”

勐塔大汉正把一辆牛车的车轮从道边的淤泥中推出,抬头抹把汗,把手上的泥巴往袍子上随便擦了擦,一边继续沿着道边巡视着队伍,一边用带着明显北方口音、腔调听起来有些怪异的南稷话简单地回答:“去洪州,要当兵。”

走到这里已经差不多是该停下休息的时候,年轻人干脆围得近了些:“当兵?”

巴戟指挥着队伍散漫地聚集到古道旁的一片小树林前,让出道路以便后来者通行,看着前前后后的人都安顿下来,食水干粮也都分派下去,这才转身对那些年轻人点点头:“对!十六岁以上三十六岁以下的男人,只要身无残疾者都要入营,当两年义兵。营里有饷银,五天一顿肉,不论是贵族、平民还是奴隶都一样。”

凑近来打听的年轻人们都一下子怔住,然后微微有些哄乱起来。

北迁的移民中,有不少本就是为了逃避兵祸才会背井离乡,这样的消息简直就是当头一棒。

蝇蝇声中,有人犯愁地问:“都去当兵,那谁来种地?家里的老小怎么养活?”

“洪州都是石头地,”巴戟伸出碗大的拳头比了比,“这么大的石头满地都是,种地不如当兵。”

“就算当兵能养家,也就两年,”旁边又有人问,“那两年以后怎么办?”

“两年义兵若是当得好,年头满了可以考到常胜军和镇府军去做职兵。”巴戟边说边上下打量了问出这话的那人一眼,然后很干脆地冲他摇头,“你这身板不行,手秆子比柴棍子粗不了多少,别说去考职兵,就是义兵那两年都不一定撑得下来,那可是真刀实枪要跟北边草原上的强盗对仗的!”

周围的年轻人们顿时哄笑起来。

被嘲笑的青年满脸通红地大声说:“我是读书人!不与你们一般见识!”

年轻人们的笑声更大了,巴戟倒是多看了那个瘦弱青年一眼,“识字的,倒是可以去考学馆。”

青年听了眼睛一亮,忙不迭地问:“洪州也有学馆?是书院吗?教的是义理还是经义?”

巴戟有些挠头,“不是你说的那些,听说是算术,还有什么物……物理。”

青年皱皱眉,好像完全失了兴趣,“原来只是杂学。”

他身边的另一个年轻人倒喜笑颜开了,“杂学好,我家是行商,学算术最有用。”

青年满脸严肃地转向身边那一位:“李兄,读书人自应以经理为重,余者皆小道矣!”

那年轻人笑嘻嘻地回了句:“不妨不妨,考上学馆要是能免了那两年义兵,其实也很不错啊。”

旁边有人也正想问这个,听了年轻人的话,不免都看向被大家围在中间的“北头”。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大河文学(m.dahewenxue.com)放逐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加入书架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