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中国古典戏曲鉴赏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章 《琵琶记》(1/5)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加入书架 下一页

一、故事来源

《琵琶记》是高明根据在民间长期盛传的南戏《赵贞女蔡二郎》改编而来的。在元代,杂剧由于极受时人的喜好且有众多文人参与创作,因此盛行天下。相比之下,南戏则发展缓慢,《赵贞女蔡二郎》与《王魁》一起被视为南戏最初的代表作品,明代徐渭《南词叙录》:“南戏始于宋光宗朝,永嘉人所作《赵贞女》、《王魁》二种实首之”,它们讲的都是男子负心的故事。

《赵贞女蔡二郎》讲述的是读书人蔡伯喈的故事。这个故事早在宋代就在民间广为流行,如陆游《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做场。身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而明代徐渭《南词叙录》亦有:“即旧篇伯喈弃亲背妇,为暴雷震死”等。其实这里的“蔡伯喈”只是借用了东汉名士蔡邕的姓名,所讲故事与历史上的蔡邕没有任何关系。

其故事梗概如下:蔡伯喈上京赶考,贪恋富贵功名,长期不归,赵五娘独力支撑门户,在蔡家父母死后到京师寻访蔡伯喈,结果蔡伯喈非但不相认,而且还以马踩赵五娘,他最终被暴雷震死。故事中的蔡伯喈是个不忠不孝的反面人物,与此相反,赵五娘则孝顺公婆,艰苦持家,公婆去世,她罗裙包土,替公婆筑坟,背着琵琶上京寻夫,丈夫却不相认,是个孝顺贤惠的苦命妇女。

《赵贞女蔡二郎》所反映的是宋代科举兴盛以后,读书人发迹变态、富贵易妻的不正常社会现象,虽然故事中融入了迷信的成分,但表达的却是下层百姓的伦理道德观念,即对此类读书人的强烈批评和对不幸女性的巨大同情。

二、创作动机

高明《琵琶记》虽然有故事来源,但却不受它的束缚,进行了全新的创作。高明《琵琶记》有着非常明确的创作动机:一是替蔡伯喈平反。明代徐渭《南词叙录》:“惜伯喈之被谤,乃作《琵琶记》雪之。”这种主旨有着深厚的社会现实背景。关于元代读书人悲惨的生活状况,在前面分析元杂剧繁荣的原因以及《西厢记》时已经多有涉及。据现存典籍来看,元代读书人生活贫困、长期漂泊江湖、客死异乡者比比皆是。如《录鬼簿》所载的曲家几乎都为“沉抑下僚”者,如着名的散曲乐张可久为了生计七十八岁还在外做幕僚为生,着名画家王冕年迈后因为个性耿介且生病,不能够干谒权贵,结果常常饱受饥饿和病痛的折磨。所以对元代文人而言,非但没有靠科举制“发迹”、“变态”的机会,而且自身命运还值得人们同情。因此,再继续宋时对读书人的批判与声讨,显然不符合元代的现实。除此以外,高明还想借助《琵琶记》来宣扬封建伦理道德。高明认为戏曲的价值在于教化人心,而不是为了娱乐,因此戏曲内容的重要性要远远高于它的艺术性,“今来古往,其间故事几多般。少甚佳人才子,也有神仙幽怪,琐琗不堪观。正是:不关风化体,纵好也枉然”,“论传奇,乐人易,动人难”,“休论插科打诨,也不寻宫有选举权调,只看子孝共妻贤”。

《琵琶记》最终将原本在民间盛行的不忠不孝的蔡伯喈塑造成了全忠全孝的文人。从《琵琶记》的接受来看,高明的这种追求显然得到了很好的实现。《琵琶记》不但与王实甫的《西厢记》一并成为元明时期最受欢迎的戏曲作品,如明代王骥德《曲律》称之曰:“古戏必以《西厢》、《琵琶》称者,递为恒文”;再如明代何良俊《曲论》也言:“近代人杂剧以王实甫《西厢记》,戏文以高则成之《琵琶记》为绝唱”;而且还受到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高度赞誉,《南词叙录》:“时有以《琵琶记》进呈者,高皇笑曰:……高明《琵琶记》,如山珍、海错,贵富家不可无。”

三、主要情节

《琵琶记》的结构相当宏大,共有四十二出,其情节大致如下:

东汉蔡邕字伯喈,深于经学,兼能诗文,生于圣明之世,怀抱经济之才,但因为其父母皆年迈,所以绝了功名之心。他与赵五娘新婚二月后,朝廷下榜招贤,太守把他的名字报了上去。考期将近,蔡伯喈因舍不得双亲,决心辞考。但他父亲却不顾母亲的强烈反对坚决逼其赴京赶考。迫于父亲的严命,他只好与新婚的妻子作别。他进了京城后,一举中了状元。此时正逢位高权重的牛太师选婿,皇帝于是建议牛太师招蔡伯喈为婿。但蔡伯喈以父母年老在家乡且有妻赵氏为由坚决拒绝,并且还上表皇帝请求辞官,归乡养亲。牛太师被激怒,上奏朝廷,最终将蔡伯喈强行招赘到牛府。蔡伯喈在牛府里度日如年,知晓家乡遭受饥荒后更是万般担忧,他暗中托人送信给家人,结果却遇到了骗子,从此与家人失去了联系。牛小姐知晓了蔡伯喈心思后,跟父亲据理力争,牛太师最终答应派人将蔡伯喈家人全部接到京城。

面对极严重的饥荒,赵五娘一人苦苦支撑着家庭的重担,生活极为艰难。为了度过难关,她先是典卖钗梳首饰,后来又走出深闺,去领朝廷发放的救济粮,结果却被贪污的里正暴力抢走。公公非常后悔自己当初的行为,面对苦难,想一死了之,赵五娘苦苦相劝,后来得到邻居张大公的慷慨相济,才得到了些米,艰难度日。眼看家中粮食殆尽,赵五娘便把米给公婆吃,自己躲到一边吃米糠,结果反而被公婆的误解,以为她在背着他们吃好的。真相大白后,公婆非常羞愧。公公、婆婆不久相继得病去世。为了给两位老人安葬送终,赵五娘先是剪发沿街叫卖,后来又独自用罗裙包土给公、婆筑坟。赵五娘的行为感动了神灵。在神灵的相助下,她筑坟成功。又在神灵的启示下,赵五娘扮成道姑,背着公婆的肖像,沿途弹唱乞讨,千里迢迢地去京城寻找蔡伯喈。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大河文学(m.dahewenxue.com)中国古典戏曲鉴赏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加入书架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