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中国古典戏曲鉴赏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章 《西厢记》(2/6)
上一页 返回目录 加入书架 下一页

《西厢记》叙述了父母双亡、书剑漂零的贫困书生张君瑞,打算到蒲关看望弃文从武、己经官拜征西大元帅的好朋友杜确,然后再赴长安求取功名。到了蒲关后,他去当时名刹普救寺游览,结果突然遇见到大殿散心的前相国小姐崔莺莺。此时崔莺莺父亲刚去世,崔夫人打算带着女儿和儿子扶柩到博陵安葬,结果路途受阻,因此暂时居住在寺里。张生顿时为莺莺的容貌所倾倒,决定不去科举。他随即搬到普救寺院的西厢居住,以谋求接近莺莺的机会,但莺莺的婢女红娘和寺院的长老法本都对他说崔母治家极严,这令他万般焦虑。后来莺莺夜晚到后花园烧香许愿,张生借此机会隔墙作诗以表达自己的相思之情,莺莺当即与之酬唱。正当张生想越墙与莺莺见面时,红娘却将莺莺催走。在长老主持的追奠死者法事上,张生再次见到莺莺,张生的竭力表现,引起了莺莺的格外关注。

正在这时,镇守河桥的孙飞虎趁主将失政作乱,带五千士兵包围普救寺,欲抢莺莺为妻。危难之际,崔夫人当众许诺谁能退兵,就将莺莺许配给谁。张生应声而出,他写信给好友杜确请求援助。杜确接到张生的信后连夜带兵前来镇压孙飞虎,崔夫人一家因此转危为安。崔夫人设宴单独款待张生,张生以为是与莺莺的婚宴便欣然赴约,结果崔夫人却让莺莺与之兄妹相称。张生不堪其苦,托醉告辞,临走时他对崔夫人悔婚行为进行了责问。崔夫人告诉张生莺莺先前就已经被许配给了自己的侄儿郑恒,所以只能用重金来酬谢他,张生严辞拒绝,拂袖而去。绝望之际,张生想一死了之,红娘见状深表同情,建议张生不妨以琴传情,来试探莺莺的心迹,然后再想其他办法。莺莺被张生的琴声、歌声和真情深深打动,张生因此又燃起了爱情的希望。

莺莺听说张生病重,便请求红娘前去探望,张生托红娘传情书给莺莺。莺莺的反映大大出乎红娘的意料,她看完信后不但勃然大怒地责备红娘,而且还扬言要将红娘交给崔夫人处置。最后,莺莺要红娘送信给张生,要求张生从此不得对她再有非份之想。红娘见到张生,劝他放弃对莺莺的追求,今后人生当以功名为重。张生拆信后却异常兴奋,原来那是莺莺写的约会情书。张生如期跳墙而至,结果却受到莺莺的道德谴责,他后来在红娘的求情下才狼狈脱身。张生相思病害得更严重了。莺莺央请红娘送一个药方给张生,结果又是约会张生。

张生与莺莺终于在红娘的帮助下结合,但他们的暗中往来很快就被崔夫人知道了。崔夫人打算拷打红娘。面对严酷的家法,红娘并不惧怕,她为张生和莺莺的爱情据理力争,对崔夫人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告诉她只有成全他们方为上策。崔夫人虽然为了维护家族的声誉,答应让张生与莺莺成亲,但却对张生提出一个非常苛刻的要求,即第二天清晨必须赴京赶考,如果没有取得功名,就不要回来了。张生与莺莺万般悲伤地在长亭离别。在驿店里,张生梦见莺莺深夜背着崔夫人渡河来寻找自己,结果两人刚相逢莺莺就被官差们抓走,梦醒后张生非常悲伤,继续赴考。

张生离别莺莺半年后,一举及第,得了个头名状元。张生立刻将此好消息写信派人送给莺莺,以安其心。莺莺收信后,万般开心,不但回信给张生,而且还送上爱情的信物。张生在驿店因思念莺莺而生病。崔夫人的侄儿郑恒来到普救寺后,听说莺莺己经被崔夫人许配给了张生,于是便编造谎言,说张生在京城中举后被卫尚书家奉旨招了女婿。崔夫人相信了郑恒的谎言,决定将莺莺重新嫁给郑恒。张生被授予河中府尹,衣锦还乡,回到家中却受到了众人的责问,有口难辩。最后杜确将军及时赶到,出面揭穿了郑恒的谎言。最终郑恒怀羞触树而死,张生与莺莺夫妻团圆,夫富妻荣。

三、作品主题

从上面剧情的描述来看,《西厢记》主要以华美的词采、细腻的笔法对张生和莺莺俩的相见、相恋、结婚、分离、重逢的全过程作了绘声绘色的描写。虽然它所讲述的是人们极熟悉的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同时有着源远流长的题材来源与艺术积累,但却成为元代杂剧中极耀眼的篇章之一,有着经久不衰的魅力。它的成功与其所高扬的“愿普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主题密切相关。

《西厢记》中存在着两种对立的婚姻模式,一种是以门当户对为基础的,一种是以爱情为基础的。作品着力描写并赞颂的是后者,猛烈批判的是前者。不仅如此,作品还通过丰富的剧情,揭示了爱情的具体内涵。

首先它是一见钟情的。“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就是青年才子张生与贵族小姐莺莺最初在普救寺里偶然相逢时的感受。作品将张生置于明处,写他一下子被莺莺的美貌和气质所吸引,当下便决定搬到西厢,寻找接近莺莺的机会。可能读者与陪伴张生参观寺庙的法聪和尚一样,认为张生太过于冲动,完全一厢情愿。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张生的决定是对莺莺的反应仔细观察后作出的。张生认为莺莺对他也充满好感,他对法聪这样解释道:莺莺见到他后,面对陌生男子的突然出现,尽管有红娘的催促,尽管离开得比较匆忙,但是她在临消失时却回头看了自己一眼,作品原文有“旦回顾觑末下”;同时莺莺离开时,她留下的足迹流露了内心的情思,“且休题眼角儿留情处,只这脚踪儿将心事传。慢俄延,投至到棂门儿前面,刚那了一步远”。正是看到“眼角儿留情处”,以及“临去秋波那一转”和“慢俄延”等旁人不易察觉到莺莺的细微举动,张生才作出大胆追求的决定。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大河文学(m.dahewenxue.com)中国古典戏曲鉴赏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上一页 返回目录 加入书架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