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中国古典戏曲鉴赏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章 《窦娥冤》(2/4)
上一页 返回目录 加入书架 下一页

二是高利贷者的剥削。高利贷者,是元代新兴的一种人群,他们的出现给时人的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困扰。作品中对此有着形象的描述。如赛卢医,借了蔡婆婆十两银子,结果要还二十两银子,在无力偿还的情况下,他蒙生了杀人的歹念,谋杀未遂后又被张驴儿逼迫着卖毒药,从此走上了漫长的逃亡生活,最后成为罪犯被判刑。如窦娥,其苦难的一生,显然与高利贷者的剥削密不可分。她的父亲窦天章是一位有着远大理想的贫困书生,向蔡婆婆借了二十两作为进京赶考的旅费,结果一年下来要还四十两。蔡婆婆见窦天章无钱可还,便提出用他唯一的亲人——女儿来抵债。这使得年幼的窦娥从此与父亲生死离别,过着悲苦的童养媳生活。对于窦娥从七岁到十七岁的漫长的童养媳生涯,虽然作品没有直接描述,但是我们可以从窦天章临别时所作的一番言语看出来其极悲惨的处境:“婆婆,端云孩儿该打呵,看小生面则骂几句;当骂呵,则处分几句”,“孩儿,你也不比在我跟前,我是你亲爷,将就的你;你如今在这里,早晚若顽劣呵,你只讨打骂吃”等。窦娥与窦天章被逼分离后,人生便再也没有了亲情的慰藉,变得无比痛苦、悲凉。如窦娥临死前对刽子手悲叹道:“可怜我孤身只影无亲眷,则落得吞声忍气空嗟怨”。再如窦天章,十六年后回到楚州,他尽管已经遂了功成之心,但内心却充满浓郁的忧愁:“老夫为端云孩儿,啼哭的眼目昏花,忧愁的须发斑白。”他们再次相遇时,已是人鬼殊途。

三是窦娥刚烈不屈的性格。窦娥的性格是复杂的,既有柔弱温情的一面,也有刚烈不屈的一面。柔弱表现在她对于自身所遭受到的诸种不幸的困惑与无助,“似这等忧愁,不知几时是了也呵”,“莫不是八字儿该载着一世忧,谁似我无尽头”,“莫不是前世里烧香不到头,今也波生招祸尤”。温情表现在她对于相依为命的蔡婆婆的无限关爱。当蔡婆婆讨债哭着回来时,她会担心地询问;当蔡婆婆将被法官施以酷刑时,她会立刻屈招,不惜牺牲自己的性命去保护婆婆;即便是赴刑场,她也会考虑到婆婆的感受而请求衙役改道而行;当她的灵魂要离开人世前,还不忘将婆婆托付给父亲代为照顾。当然,与柔弱温情相比,刚烈不屈是其性格的主导面,这尤其表现在当她遭遇到张驴儿的暴力与阴谋逼迫。张驴儿来到她家,对其动手动脚,她毫不畏惧地将之推倒在地;张驴儿以张老之死要挟她,说到了公堂会“把你三推六问,你这等瘦弱身子,当不过拷打”,她仍没有屈服;她临死时不但对历来为百姓所敬畏的天地进行了控诉,而且还发出三桩誓言要求老天见证她的冤屈;死后三年,她的灵魂更是一直四处漂泊,寻找替自己平反昭雪的机会。

以上三种解释,对于作品的悲剧内涵显然作出了非常好的解释,有助于加深对作品的阅读与理解。除此以外,其实还有一个重要的却一直为人忽略的原因,那就是剧中人在婚姻观念上所存在的巨大差异。窦娥出生于儒士家庭,早年受到过非常严格的教育,父亲要求她按“三从四德”的封建伦理观念去生活。她虽然在年幼就离开了父亲,但是她的一生却在不断地践行着这种伦理观念。在婚姻方面,窦娥严格地恪守着传统的贞节观念。如丈夫死后,她过着守寡的生活,将照顾婆婆看成人生最重要的使命,打算与婆婆相依为命安静地过一辈子。尽管她对蔡婆婆极其尊敬,但是当蔡婆婆要其改嫁时,她断然拒绝了,“我一马难将两鞍鞴,想男儿在日,曾两年匹配,却教我改嫁别人,其实做不得”,“你孩儿便道:‘好马不鞴双鞍,烈女不更一夫。我至死不与你做媳妇,我情愿和你见官去。’”不仅如此,她也不赞成蔡婆婆改嫁。她非常耐心地向蔡婆婆道出了不应当改嫁的理由:一是蔡婆婆年事已高,都六十几岁了,不适合再婚;二是此举会引起街坊邻里的议论,被大家嘲笑;三是有违于公公的意愿,因为公公在世时,为了家庭努力打拼,去世时给家人留下了足够的钱财生活。如果他在天有灵,一定会很伤心。除了反对改嫁以外,她对于招婿之事的态度也极为传统,认为只有家境贫穷的人家才需要招女婿,“婆婆,这个怕不中么?你再寻思咱:俺家里又不是没有饭吃,没有衣穿,又不是少欠钱债,被人催逼不过”,这显然是传统的观念。这种观念渊源极久,如汉代班固《汉书·贾谊传》有“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颜师古注之曰:“……家贫无有聘财,以身为质也。”

但是这场人命案中的其他人,虽然与窦娥生活在同一屋檐下,却持有不同的婚姻观念。如张老父子不但主动要求蔡婆婆招赘他们,而且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还想使用迷信(如张老想让张驴儿找个算命的测测自己能否与蔡婆婆结婚)、暴力(张驴儿要重新用绳子勒死蔡婆婆)与阴谋(张驴儿企图用毒药毒死蔡婆婆逼窦娥就范)等诸种手段。从作品内容来看,他们此举的动机与窦娥所认为的经济贫困没有任何关系,作品没有一处表明张老父子的经济状况是贫困的。再如蔡婆婆,虽然当初她在荒郊野外答应改嫁是出于被逼无奈,但是到了家中已经处于安全状况时,她完全可以用金钱打发张老父子,但她却没有这样做,相反,她将张老父子留在家中,打算寻找机会慢慢劝说窦娥。当张老前来探病时,她对张老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并且还将汤给他喝,其亲亲热热的场面,连窦娥都看不下去。“一个道你请吃,一个道婆先吃,这言语听也难听,我可是气也不气!”张老突然去世时,她会禁不住伤心地痛哭。蔡婆婆的这些举动均表明她内心实际上是想改嫁的。由此可见,窦娥与这场命案的其他三位当事人在婚姻观念上是完全对立的,一为“传统”,一为“现代”。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大河文学(m.dahewenxue.com)中国古典戏曲鉴赏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上一页 返回目录 加入书架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