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血狼神兵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章 (乌龙神驹)(1/6)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加入书架 下一页

民国初年冬腊月,豫西五指山区大雪连绵不绝,被群山环抱的十里跑马川银装素裹,一派北国风光,仿佛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

黑风马场,就坐落于跑马川南端横亘东西,高约七八百米,绵延十几里地的岗岭之上。

这座岗岭,其实就是远古之时修筑的防洪堤坝。虽无史书记载,却可从当地的地理环境上隐约可见。

高大巍峨的堤坝下面,便是一望无际的十里跑马川。

这个冲积而成的河套平原北部,便是连绵起伏,层峦叠嶂的五指山脉。

在山脉的夹缝之中,有两条宽阔的河谷,谷口夹山而出,正对着十里跑马川上,走出河谷的北口,进入巩县地界,便是黄河的支脉大清河,如今的大清河早年因黄河的多次改道,而失去了往昔奔腾咆哮的壮观场面。

所以,河谷早已废弃,空旷冷清,但就河谷两岸冲刷的痕迹,可以断定,当年的大清河是何等的汹涌彭拜,气吞山河。

十里跑马川之所以有此广袤的川地,离不开当年大清河的功劳。

这就不难理解,当时的古人为何倾力打造这座举世罕见的工程。说的不为过处,这项工程的惊世核俗,绝不逊色三峡水利工程。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若非自然之力的造山运动,绝对成就不了这一世纪工程。

这座世纪工程,无处不显示出人为劳动的痕迹,因为,这座堤坝的东边,有一巨大的泄洪闸门,但就这个闸门,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其工程的浩繁艰巨,绝不逊色都江堰。也或葛洲坝。

站在堤坝的高处,俯瞰十里跑马川上,可以想象得到,当年,烟波浩渺,湖光山色,沙鸥翔集,锦鳞游泳的场景,这堤坝之上的人烟繁华场景,应该也如秦淮河畔的十里秦淮人家,

只是这一切都已成为过眼的云烟。如今取而代之的,便是这占地广阔的黑风马场。

靠着年出栏量超过万数的惊人业绩,就跟当今的丰田宝马一般,占据中原地区输出交通工具市场的半壁江山。

在民国的早期,能买起马匹作为出行或者运输的交通工具者,跟现代人买的起汽车的消费水平大体相当,再次一点。便是骡子和驴,便相当于现在的,面包和三轮。

黑风马场出栏牲畜的惊人数量,得益于十里跑马川的拥有者,那就是与黑风岗遥相呼应的豫西第一大庄,碧玉山庄,

因为,十里跑马川上有着广阔的肥美草场。此外,碧玉山庄之所以以碧玉命名,皆因它坐拥一座盛产碧玉的名山,伏牛山主峰。

碧玉山庄的富可敌国,绝非空穴来风。

马场,肥沃的十里原野,还有取之不竭,采之不尽的玉矿。这为碧玉山庄带来滚滚的财富。

说到底,这一切的缘起,还得回到这座黑风马场上。

因为,这里十里八里的村镇,都知道碧玉山庄的发家,得益于一个人,

这个人就是养马出身的司马曹。

司马曹养着一匹神话传说里的马匹----乌龙神驹。

据说,乌龙神驹是人间和上天之间,跑的速度最快的马匹,如果以光速形容,它有过之而无不及。据说,人在死后的阴魂,只要能穿越时光隧道,便可转世成为神人,

而乌龙神驹就是在人间唯一的一匹能够穿越时光隧道的神畜。

不止这些,司马曹的家族还拥有一挂神奇无比的马鞍桥,据说,没有这副马鞍桥,你即便有通天彻地之能,也休想骑上乌龙神驹的脊背,更穿越不过时光隧道,

有关这副马鞍桥的渊源和背景,民间的传说纷纭,莫衷一是,但归根结底,却与碧玉山庄辖地内的血狼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因为,在血狼谷高耸的万丈崖壁上,斜插着一把开天辟地的血狼神兵。

这把神兵利器上,依附着一个人的魂魄,每每在年节之时,欢庆之余,那把神兵利器,便会发出震耳欲聋的的潇潇龙吟。

据说,这把神兵利器,乃是远古战神蚩尤所拥有。

而那匹乌龙神驹和马鞍桥便是蚩尤的坐骑。

这个传说,当地的百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据传,当年的慈禧太后闻知此事后,期望自己的将来能够升天入仙,便差大太监李莲英长途跋涉来到黑风岗,欲购得乌龙神驹,最后,竟然以圆明园来换,司马曹在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又附加一条件,那就是封官加爵,年俸禄九千担的司马大将军,才算答应此笔交易。

只可惜,没过多久,圆明园被八国联军大火焚烧殆尽。此事便就此搁置,

到了司马曹这辈人,因国难当头,战火连绵,人人自危。便不多人关注此事,遂安稳二十几年过去,

直到三年头起,跑马川上来了个日本人,名叫灰里太郎的考古学者,因慕名五指山的地貌形势,及蚩尤战神的诸多传说,先从河北,一路辗转来到十里跑马川,继而打听到了乌龙神驹和马鞍桥的故事。

经过一番不懈的努力之后,又特意请司马曹吃了几回日本烧烤(料理),终于打动司马曹,

也鉴于他是外国友人,处于尊重,他领着灰里太郎先生,前去一睹乌龙神驹的风采、

可他哪里知道。这个看似瘦瘦弱弱的小日本儿,一副文质彬彬的学者风度,什么考古文物专,亚洲地质勘察教授---却是扒边遍我中华祖宗坟地,掳走大量文物宝藏的尸虫及盗墓贼?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大河文学(m.dahewenxue.com)血狼神兵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加入书架 下一页